欢迎您 客人 请先登录 | 注册 | 导航 | 搜索



神州宣教 >> 其它文章 >> 《宗教情操真伪辨》简介
  您是本文第 3152个阅读者 上一篇 下一篇
Daniel:      《宗教情操真伪辨》简介


这两天在网上和QQ群里有很多人问到关于“清教徒”是什么意思,以及基督徒灵修生活的问题。因为问的人多了,于是想起三年前的这篇文章,随即找出来,放到这里,希望对大家的观念、信仰与灵性能够有所助益。更希望借此使大家有兴趣花时间去找寻历史中那些无价的珍宝。
------------------------------------------------------------------------------------

《宗教情操真伪辨》简介

经过所谓的开明时代,进入多元无定的数字化时代,「清教徒」一词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保守、执拗、迷信、循规蹈矩等等一系列贬意词的代表,「清教徒」原本所代表的意义、历史与奋斗精神早已为人所遗忘。但清教徒的精神并未因为人们的淡忘而被遮蔽,今天凡是信仰复兴,真理被传扬的地方都会发现清教徒精神的闪光。

一、清教徒运动(1558-1660)
让我们先从清教徒运动开始追寻那些朝圣者(Pilgrim)所走过的路。

清教徒运动是英国继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将改教精神保持并发扬的过程,可以说是在英语世界的宗教改革(因为清教徒运动的文化、地域、语言和影响所波及到的主要还是英语世界,虽然很多德国、荷兰、法国和瑞士等国的基督徒都参与其中)。

当英国于1531年脱离天主教的时候,英国本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基督徒。只不过人们此后不必受制于天主教的行政体系而已,这也是英国王室决定脱离天主教的原因(因皇帝要离婚)。这些名义上的基督徒对基督教信仰一无所知,所以有一批在欧陆从事宗教改革和神学教育的传道人来到英国(1560),并向有形教会内的会友传扬真道。清教徒极力参与教会内部的改革,所以无论是在当时的国家教会内部还是一些脱离国家圣公会的小教会(包括长老会、公理会、浸信会等)都有很多的清教徒在积极地进行改革,洁净(Puritan一字的意思就是“洁净”)当时的教会,如同主耶稣洁净他的圣殿一样。虽说清教徒们的改革留在今天人们心目中的常常是保守、教条和死板的印象,却是对清教徒运动极大的误解!清教徒运动本质上是以上帝的话《圣经》为主导的教会复兴运动,也是在教会内部的教牧运动。所以清教徒留下很多当时的讲章,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对真道的宣讲和对信徒的教导;其次就是他们的日记,他们的日记是他们灵修的记录也是他们在上帝面前不断反省的记录。清教徒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基督徒。

二、大觉醒运动(the Great Awakening)
清教徒的神学运动波及到北美这块新兴的土地上时正是十七世纪初,为北美的教会、社会与文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可以说就是大觉醒运动(the Great Awakening)。大觉醒运动是清教徒运动在北美的延续,但因其所面对和要处理的问题又不完全等同于英国清教徒运动,所以大觉醒运动在历史上保留了他独特的一页。大觉醒运动历时近半个世纪,其复兴的果效绵延至今。很多非基督教的史学家都认为大觉醒运动是美国独立运动的基础和前奏。

十八世纪初清教徒移民的第三代子女已经在宗教的环境下对信仰麻木了,他们并不热心于祖辈的信念。他们到教堂去,不过是走走形式。而教堂里面的形式也是毫无生气,讲道乏味令人昏睡。没有重生的基督教徒充满了各地的会堂,但因为祖辈的遗传(例如在祖父母的带领下受婴儿洗)他们理所当然地进入教会领受圣餐,并不怀疑自己永恒中的地位以及是否真正得救。

在这种背景下受英国卫斯理(John Wesley)等人发起的圣洁运动的影响,一批爱主的传道人在北美各地开始各种神学训练、工人培训,并且在教会内部大力进行改革,使讲道和各种礼仪恢复当有的功效。一时间各地的教会内部都产生了深层的觉醒,很多人重新对圣经有深切的爱慕,因着上帝的话而觉悟到自己的罪和失丧的光景。许多人在教会中悔改、认罪归向永生真神。这种内在的醒悟形成一股洪流席卷了整个北美。因而我们今日回想那段历史时以大(Great)觉醒来命名这段复兴的时期。

大觉醒运动产生了一些重要而著名的人物,这些人成为大觉醒运动中重要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富瑞林浩生(Theodore J. Frelinghuysen, 1691-1748),荷兰改革宗的牧师,在新泽西州的拉利坦(Raritan)河谷牧会。他的讲道带来深远的影响,使教会得到增长。

而宾州长老会的牧师田奈特(William Tennent, Sr. 1673-1745)则于一七三六年在费城以北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间木屋,作为学校教导他自己的儿子及另外十五位年轻人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逻辑学和神学。这所家庭学校被人们称为「木屋学院」(Log College)。这所不起眼的家庭神学培训中心成为后来普林斯顿学院的前身,并且同时还有四十多所学院是由这里开始的。大觉醒运动是一场以教育为基础的复兴运动。这也是大觉醒运动能够带来深远影响的原因。

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在大觉醒运动中也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虽然他一生中重要的时期都在英国,他的归正、蒙召与事奉都是从英国开始。并且他一度更是卫斯理约翰的同工,是他将卫斯理从教堂的讲台带到旷野、带到那些没有礼服上教堂的民众中间去的,而他更是循道会真正的创办人。后因与卫斯理之间的神学教义之争,他放弃了在英国亲手开辟的工场。来到北美,并且在北美为主做了更大的事。他从新英格兰到乔治亚州,不停地在各地讲道。他是历史上最有能力的讲员之一,不管他到哪里,都有无数人前来聆听,有时听众达两万人之多。他的讲道带领了上千人信主,也造就了数千信徒的灵命。因着他的事奉,使大觉醒运动在各地兴起。

此外,任何对大觉醒运动的介绍和回顾都不能不提到在这一场复兴运动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3-58):
他是在美洲大陆出生的伟人之一,是那个时代杰出的知识分子。主后1703年,生于康乃狄格州的东温色尔城(East Winsor);父亲是一位公理会的的牧师,他十七岁就毕业于耶鲁大学,经过数年进修、讲道与牧会后,于主后1727年成为麻萨诸塞州中部北安普顿城(Northampton)一间公理会教会的牧师。

当时该教会正处于灵性僵死的状况,一七三四年十二月,爱德华兹讲了一系列因信称义的道理,直接针对当时正在新英格兰滋长的亚米纽斯主义。讲道时,这位瘦削、苍白而年轻的牧师,活生生地描述神的震怒,并力劝罪人极速逃避永远的刑罚。很快地,教会有了起色,整个北安普顿城都有了改变;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似乎全城充满了神的同在。无论长幼,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关心永生问题的人。大复兴的第一年,超过三百人决志归主。(引自《历史的轨迹》425页)

总之,尽管今天的史学家对大觉醒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外在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而做为一个基督徒,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要从这些事件对教会内部特别是对神学思想的影响来认识。今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所看到大觉醒对教会的影响:首先是带来教会内部的悔改;其次是神学教育的更新;还有对教会在真理上的合一;以及对怀疑主义的回应和复兴与灵命的神学分析。


每一次教会的复兴都会伴随着各种反对的力量,这些反对的力量可能表现在环境上的迫害;教义的争执;领导层的失和;但最具破坏性的却是过份的、虚假的宗教热情。因为环境的迫害可以净化复兴之火;教义的争执带来真理的彰显;领导层的失和从积极的角度来讲仍然可以带来因分裂而有的新生团体(虽然会大大损伤复兴的果实)。但这一切都不足以与虚假的宗教热情所带来的破坏性相比,因为没有真理为依据的宗教热情会从各个层面打击复兴的火焰;不但对个人的灵性造成损伤(如:未得救的人却有虚假的确据);而且带来群体性的混乱与迷芒;不单破坏当代的圣徒信仰根基,而且还有很强的延续性,一个错误的情感带出来的对真理的误解有时几代人都不能澄清。正如一位古代的哲士所言:一个思想一旦形成,虽然只在宇宙中一闪而过,却永远不会消失。

爱德华兹在大觉醒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候就已经以先知性的洞见发现了在大觉醒运动的热潮中的暗流,并且深深地预见到这股暗流的杀伤力。因为在大复兴时,很多人悔改认罪,而同时伴有强烈的感情与身体的表现,强壮的男人仆倒在地,女人则歇斯底里。1741年,爱德华兹在康乃狄格安田镇(Enfield)讲道,那天的题目是:「罪人在忿怒的上帝手中」,讲道中途,他必须停下来,请大家安静,好让大家可以听见他的讲道,因为全场都在大声痛哭,哭声盖过了讲道的声音。这种种的现象令那些质疑大觉醒运动的人找到微词,认为大觉醒运动不过是一种宗教狂热的表现。同时爱德华兹也发现在洪流过后很多人还在刻意寻找特殊的宗教感受。在这两面的误解中,因着上帝所赋予的使命与智慧,爱德华兹于一七四六年受感根据彼得前书一章八节进行了一系列的讲解,那就是《宗教情操真伪辨》(A Treatise Concerning Religious Affections)这本书的由来。
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到情感的本质,和其在信仰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一系列不能证明是否来自上帝的情感;而第三部分是真实情感的一些明显的标志。每一部分又有十几章的专论。就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此书是为了回应在基督徒中间趋于热化的争辨,并且使众圣徒不受撒但分裂计谋的欺骗。而作者全书的中心就是为了使每一个真正归正的圣徒在基督里找到真实的得救确据。

爱德华兹知识分子的背景使他的作品中满了智慧,在《宗教情操真伪辩》一书中明显地看出他对哲学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各种思潮对教会群体的挑战,正如孙子所言:知已知彼。

不仅如此,他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加以利用。虽然后人认为此书的完成是因为他吸取了当时的学者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对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虽说他充分地利用当代的各种发现,却绝不象今日的某些基督教的学者那样盲从、无序。他的方法论是凡物都可以拿来批判以后好好的使用。所以《宗教情操真伪辩》一书成为这百年来第一部心理辅导的手册,不仅是基督教内部的教牧辅导,就是对当代的心理学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促进做用。时值今日《宗教情操真伪辨》一书所言及的内容仍不失普遍性和实用性。

本书中首先讲到情感,在作者的动意中情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种感情的表现,而是意志行动的外显。在作者心中的情感与保罗在《罗马书》所说的「信心」,雅各在《雅各书》所说的行为其实是同一件事。或者说这本书所讲的那种内在的属灵操守就是因上帝的恩典而临到我们的得救的信心。从而这本书可以比较肤浅地理解为“如何分辨你的信心是真的还是假的”或“如何知道你是一个真正得救的基督徒”。而这本书并不是用于衡量别人的信仰,而是用于一个基督徒自省的。

在第二部分中爱德华兹用对比的方法深刻地指出各种无定的情绪并不能在真信仰中代表什么。
作者对各种心态精细的分析令笔者惊叹,将很多过去我们以为想当然的心灵感受加以批判,总之,这一部分令人不得不去反省,不得不去回顾自己的信仰历程,以辨别是否走在正途上。对于那些因为在布道会中举手而自以为得救的人更有一个提醒:不要将悔改的举动和认信的过程代替了对十字架的依靠,真实的得救唯有来到十字架前才能得着。

在第八段安慰与喜乐中,爱德华兹以先知的身份提醒众人,不单是他那一代的也是今天还在地上的会众:对地狱的畏惧和对罪的确知是两回事;撒但用毁灭性的异象来恐吓人,而人自己也会想象出各种可怕的东西。

我觉得这段对于中国大陆的基督徒或者说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基督徒有极大的警示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地狱的描述是非常细致的,象十八层地狱、十殿阎罗、地藏城皇、奈何桥等等。这种地狱观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维系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很多人行善时潜在的心理因素,更是很多人皈依某种宗教的直接原因。这种民族深层的文化积淀无可避免地侵入当代基督徒的心中。笔者两年前就在教会里面针对流传在各个聚会点的一些关于灵界、地狱与天堂之类的「启示」(《天堂地狱的启示》作者:马利K. Baxter,周鸿章编译,1997)进行了批判,结果被一些火热、属灵的同工赶到一边,因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见证说:当他们看完这些对地狱的可怕描写之后,再也不敢得罪上帝了,然后他们努力的传「福音」(其实是那些地狱的见闻)为了使上帝喜悦。看不到恩典也看不到十字架在他们的工作中的地位。正如爱德华兹在这里所言,他们对于救恩的确据只是由于惧怕地狱而来。但爱德华兹从未否认过永远的沉沦与审判,正是这位爱德华兹在讲到地狱的刑罚时使很多听众哭泣悔改,以至于他不得不几次中断他的讲道。这样的平衡是很难作到的。

第八段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段,因为里面满了对“圣灵是上帝”的神圣敬畏。
在第十二段:动人见证中作者用了一个很美的比喻,因为他的主也是如此常常使用比喻:
以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来判断他的信仰,就象春天的花朵…看起来美丽,但是没多久,其中许多就凋谢、掉落、腐坏了。曾有一段时间,它们看起来与其他花一样美丽…我们无法区分…只有到最后,一些掉落、一些结果,……属灵的事上也如此。我们必须以所结的果子来判断…自称…言辞…经历…都无法证明什么。

爱德华兹多次提到撒但假冒圣灵的工作,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深深知晓属灵争战的战士。今天有多少自以为已经可以平安上天堂,却从未真正得救的基督徒充斥在教会中,他们在等待(虽然他们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神话语的引导。

第三部“真实属灵情感的明显标志”实际就是讲「得救的真确据」,这也是全书的主题。在第一大段中作者特别讲到想像力的问题,令我大吃一惊。真是日光之下没有新事,而撒但的手段也没有什么新突破,只可惜神的儿女常在同一网罗中绊跌。新世纪运动对基督教的挑战在这个时代中如此明显,而神的儿女又如此的沉睡。就是被普世教会所推崇的灵修书如《属灵操练礼赞》(弗士德著)中也专有一章讲到要如何想像耶稣与你同在,在那本书中作者在怀抱一个哭闹的孩子时用心来“想像”耶稣就在外面的走廊里。这种对想像的理解和各种渗到灵恩派中间的内在医治中有多少是撒旦的假冒呢?而想像对基督徒从来都是不重要的;但对于一个New Age的人来说却是第一重要的!(而这两年间华人教会出版界大量翻印卢云等人的神修作品,更是看到这一现象已经是不可收拾了。-作者)

爱德华兹以下面这段话为这一大段做结:(兹引出以示作者的心情)
人们以为圣灵的见证就是一种内在的声音、暗示或神对人的宣称,这是一种可怕的伤害:他是蒙爱的、蒙赦免的、蒙拣选的等等。许许多多生动活泼却虚幻的情感就是起源于这样的谬见!我深恐有许多人已被如此的谬见所欺骗落入地狱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会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题目的原因!

而第二大段中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今受新世纪运动所影响的灵修观,当我们与神相交、爱神时,是不是出于渴望自己的幸福、快乐呢?新世纪和后现代的口号就是「快乐」,只要快乐、健康就好,环保、素食和音乐都是为这个目地而服务的。年青人已经宣告说: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为什么,只要「我」的感觉良好就行了。

再回想海外教会福音派的传道人到处向人说:Jesus Love You,是不是迎合了人们的口味呢?是不是为迎合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群众呢?

因为“一个自私的人,对自我有益的任何事都会觉得可爱。”

这一大段末了对那假基督徒的描写,令我感觉他好象是在当代的中国游历之后的作品,因为那种假基督徒自义又自信的心态与今日中国教会特别是在家庭教会里(自认是唯一真爱耶稣的)某些人何其相似。日光之下没有新事,两百年!三百年?

第四段属灵认知将作者对神学和圣经的诠释精神表达出来,爱德华兹保有了清教徒宝贵的神学传统,并且将清教徒神学延伸到心理学和美学的范围。在他心中有一个清楚地路径:从教义到理智;从理智到心灵;从心灵到美的体验,而这一切一定是发源并回归于正统的教义。

在这一段中重要的还有他的解经神学,他已经在三百年前就批判了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诠释的方法论。“圣经原始的意义是人人都可看到的”,并且,圣经有一个不能被约化的主题。

随后的几段中作者又从不同的确信、谦卑、勇气、圣洁、象儿童一样的柔软纯真等方面系统而完整地将基督徒的情操陈明出来,读起来好象当年摩西在旷野面对下一代的以色列人陈明祝福与咒诅一样,将两条路都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

末后,爱德华兹从行为之约的角度再次提醒读者,在神本的救赎之恩中;在上帝对圣徒的保守中,一个基督徒当有得救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是以真理为内在依据的行为。从而再次向我们解释了《罗马书》与《雅各书》之间的平衡关系。

神恩典的自由使我们与基督联合,而其记号是:“对神的爱、属灵的喜乐、舍己、经历、感觉和行为”等。


这本书初读之时感觉平平,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加上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分析,有时竟会令人感觉厌烦。笔者初读时甚至觉得用这么多篇幅讨论情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真信仰是要面对上帝的道,情感总是带有人本的色彩,我所理解的情感是人对神道的回应之时所带出的副产品,笔者那时觉得没有必要去专注在「末节」之上。而当笔者知道在爱德华兹心中的「情操」二字并不是简单的「感情」,而是在神恩典中向神所产生的「内在的操守」也就是保罗所说使人称义的「信心」时才发现此书的宝贵。

爱德华兹以出奇的平衡,于情、于理、于道都有清淅的分析和提醒,都给我们一个非常平衡的观念和教训。如同一本基督徒信仰实用手册。

而中国教会过去的历史中对人进行精细分析的要数倪柝声的《属灵人》了,但那本书对人精细的分析并没有带给读者活泼的信。笔者曾与一位在聚会所的老人家交通时一同讨论到倪氏的文风,那位老弟兄也认为倪氏的分析就是过于精细了,结果小群的基督徒每走一小步之前都在自问:这脚要落于何处才是在上帝心意中间。我们是要不断地内省自查,但更是要不断地仰望,并自由地行走在主的恩手中,享受得救的喜乐。

人生而在世就是要1、荣耀神;2、以神为乐,直到永远。(西敏斯特要理问答)

与倪柝声的巨著《属灵人》相比,这本薄薄的《宗教情操真伪辨》更亲切、实际,并且在神学上更准确、严谨。不仅如此,《宗教情操真伪辨》是改教精神又一种方式的表达。

今日中国的基督徒有火热(甚至是狂热),却少有真理的装备。就笔者在乡间、市井的所见所闻,那些爱主的基督徒和那些自信的传道人后面的立场是什么?信仰的架构又是什么?我们以什么来回应各种思潮对信仰的挑战呢?仅仅是长时间的祷告和一首一首的灵歌小调吗?一句“不属灵”就可以解决所有信仰的争执吗?

自由派的神学、新正统神学在知识分子中间的泛滥;现代的怀疑主义与后现代的虚无主义的病魔同时发作在中、青两代人身上;经济的腾飞、国家的开放以及各种资讯的传递又会带给这一代的基督徒什么样的挑战?

我们以什么样的立场来面对这些问题呢?可能我们从来就没有过立场(「没有立场」也可以算是一种立场)。

在这样的时候阅读《宗教情操真伪辨》如同打开尘封多年的佳酿,令人振奋、令人觉醒。(盼望这样的觉醒持续并扩展下去)

当各种思想泛滥,各种情感困扰我们这些仍在世上奔走的圣徒时,我们应当打开这本《宗教情操真伪辨》,从中得到指引;

当我们怀疑自己蒙拯救的事实时,我们也当从这本书中得到提醒;

无论是初蒙恩的圣徒,还是为主道奔走的牧者;无论是对圣经一知半解的基督徒,还是在神学殿堂里游历的门徒,无论你是谁,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经历,这一本小书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生命,反会使你有全新的开始。我愿意郑重地向每一位圣徒推荐此书!

「他们」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锡安朝见上帝。(诗八四7)

Daniel
2001年12月04日



编辑录入:     Bo
文章来源:     基督徒祝福网→http://www.51wish.com
录入时间:     11/9/2008 10:49:00 AM
本站文章多数来自互连网*仅供研究参考*文中观点并不一定代表本教会立场

编 辑
*相关文章/相关评论/分页功能(待实现)